手机如何用赛风翻墙软件
近日,有新闻报道上海一市民在参加“App充场”兼职后,名下多出了28个虚拟号(虚拟运营商手机号),引发了广泛关注。(9月23日四川观察)
“162”“170”“171”……对这些数字开头的虚拟号,想必大家并不觉得“脸生”。近年来,当它们出现在手机上时,往往意味着骚扰电话,甚至是诈骗电话又打进来了。要说虚拟号,并非一直惹人烦。相较于传统号卡,它们价格“亲民”、服务灵活、“身份”隐秘,在商业推广和保护隐私上,功用不小。凡事皆具利弊两面性,随着虚拟号大量商用,一些黑灰产业链也随之冒出。
尤为令人反感的,莫过于信息贩卖。由于虚拟号使用必须通过实名认证,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想方设法套取他人信息。在上述案例中,所谓“App充场”兼职,正是某些黑灰产工作室以微薄的报酬为饵,引诱应聘者输入身份证、人脸、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完成实名认证。
就像老话所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被“贼”惦记上,麻烦就来了。当个人信息被骗到手后,或被用于“养号”,即注册App、认证公众号等,充当网络“水军”;或被用来电销、电诈。其后引发的连锁反应,既包含狂轰滥炸的电话短信,也涉及莫名其妙的“黑锅”陷阱。曾有新闻报道,有不法分子利用兼职骗取大学生身份信息进行公司登记,让这些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因此求职受阻,甚至背负大量债务。种种恶果,比比皆是。
近年来,警方对虚拟号黑灰产的打击一直是“进行式”,起到了有力的震慑效应。但也要看到,黑灰产背后的链条依然存在,一些“关节”还未被彻底斩断。
比如,把关环节。在实名制背景下,一个身份证对应的虚拟号数量并不难排查,为何仍有不少人莫名拥有多个号卡?这背后,一些平台和运营商到底是在装聋作哑,还是“不怕开水烫”?再如,惩治环节。应该看到,一些信息贩卖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些经营主体之所以屡屡“装睡”,与违法成本过低不无关系。对于这些顽瘴痼疾,出狠招、动真格手机如何用赛风翻墙软件,严监管、补漏洞,实有必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