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翻墙插件账号
这网站创始人是一位老朋友,美国留学的博士。当年回国创业,雄心勃勃,立志要做中文版的维基百科。
不料造化弄人,一家强有力的竞争者跟随而来,于是10年光阴都耗费在商业化的辛苦腾挪之间。帅哥头发花白。
原因是,上星期五两会期间,《南华早报》 就谷歌返华问题,采访了中国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现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
用柳斌杰主任的话说:“学术领域将首先被允许。中国关注的是学术进步,包括学术、科学和文化上的交流,而不是新闻或政治。”
乱象一,知识批发商乱圈地。以CNKI为代表的文献集团,用数据库技术廉价的圈了大量“地皮”,然后狂收过路费,往死里的收,毫不留情 。把一个好端端的市场搞得一塌糊涂 。流露出国人对知识大众化缺少足够的敬畏,而凭借对金钱的渴望的本能给知识胡乱定价。
乱象二,知识快餐店后续乏力。比如逻辑思维、晓说以及梁宏达主持的大唐雷音寺等以知识分享为代表的自媒体及其所在平台,将专业知识做大众化输出,让人听起来很“舒服”(马云语),满足了小白中阶级疏于学习懒于动手的浅层需要。由于在知识专业深度上无法形成连续的输出,导致其价值犹如像评书相声脱口秀一样 。
乱象三,知识回收站内容无序。比如XX文库XX百科之类,乱七八糟的堆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文档”,犹如一座座飘着塑料袋的垃圾山头,供知识民工们攀爬打发时光,以满足他们沙里淘金的成就感,很难找到知识殿堂的秩序感。当然,百度也有学术搜索,但在实际广度和精度上,暂时无法跟谷歌学术媲美。
上述三类集团各自攻占了三个地盘,他们都靠天吃饭,从不担心天上没有馅饼。315晚会,也从不操心他们。
没有足够竞争,就会不好好发展。收费的只顾圈钱,多年来没有多大改善。免费只顾流量,垃圾上天。怎一个乱字了得。
通过谷歌学术,你可以:1、从一个位置方便地搜索各种资源,2、查找报告、摘要及引用内容,3、通过图书馆或在 Web 上查找完整的论文,4、了解任何科研领域的重要论文。
每个细分领域的牛人也就那么几个,看得见大牛,就能跟上世界学术的潮流啊,所以,具体要国内知识批发商还是国外批发商,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吧。
比如,你为知识快餐店付费时,你所收获的并非是一本书里系统的知识,而可能是一小段音频或视频的信息,它们在你大脑里一闪而过,往往留不下什么痕迹。
另一个原因是,价格太高。对于知识批发商而言,由于做数据库是个苦逼活,所以国内外许多文献数据库都是要收费的,而且价值不菲。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自进入IT时代以来,国内大量图书馆、学校创建自己的文献数据库,但许多数据库限于自身规模,又不得不花钱购买别人的数据库。重复建设,导致了社会投入成本剧增。
于是就有人评论,现在的文献和期刊,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产业,其目的与其说是学术交流,还不如说是割据起来,收费。
为什么没有一个大一统的数据库平台,大家往一家投稿,容纳所有的论文期刊呢?为什么巨头们不在这个领域想想办法呢?
过去,人们不懂得给知识定价,现在,则给知识胡乱定价。诚然,一些专有知识是有价格的。但,对于公共知识的价格,最好免费。
前几天,朋友圈里流传一个利好消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完全公益。对于知识界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真正的知识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免费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在两会期间,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向全国政协提交的一份提案,提案指出,政府对科研、教育、新闻、信息等普通社会网站的审查影响国内科研人员获得获取最新谷歌翻墙插件账号、最全的资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个提案的相关消息和报道却没有引起讨论。
南华早报说,柳斌杰还透露了更多信息,比如,中国一直通过多种渠道与谷歌保持接触,中国四个重要部门领导去年曾与谷歌进行过深入沟通。他还说,相关谈判磋商还包括其他不涉及政治敏感信息的服务重新进入中国的问题。
尽管谷歌整体重返中国尚无时间表,但是我们可以期待谷歌学术作为排头兵率先入华,解决国内知识定价和壁垒的问题,那真可谓功在千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