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能翻墙吗
1968年,为响应国家号召,赵殿夑(后来改名赵炎)从北京的25中学来到北大荒插队,成为一名知青。他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32团5连,这里后改制为红兴隆分局的国营北兴农场。作为一名典型的老三届知青,赵炎在北大荒的生活可谓艰苦异常iphone能翻墙吗。刚到农场,他们就赶上了春耕季节,而当时农场并没有使用机械化耕作,播种、耕地、割麦、打石块、盖房等工作,几乎全都依靠人力。
赵炎天生乐观,来到北大荒后,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他和那些因成分问题而被迫来到这里的知青不同,赵炎并没有什么怨言,反而怀着满腔热血,带着建设红色边疆的志愿心态来到这里。出身工人家庭的赵炎,什么活儿都愿意干,甚至把吃苦看作是一种乐趣。由于年轻力壮,农场里的许多繁重工作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比如,在秋收期间,他可以轻松地扛起200斤的大豆麻袋,一口气搬上五节跳板不歇气;而在翻地的日子里,他甚至能够连续几个小时开着拖拉机工作,不需要别人替换班次。农场的领导也很欣赏赵炎的吃苦耐劳和钻研精神,因此很快就把他安排到了农场的机务排。赵炎在机务排里发挥得如鱼得水,他几乎掌握了所有机械的操作和修理,不久便成了一个多面手。
除了机械技术外,赵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好,那就是文艺。农场的文娱活动很简单,只有广播和一周一次的报纸,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赵炎闲暇时,常常和其他几个同样热爱文艺的小青年们一起编排节目,为农场的职工们表演。很快,这些表演成了农场职工晚上娱乐的必备项目。团部的领导也注意到了赵炎的才华,并打算将他调到团部从事文艺工作,然而赵炎拒绝了。他后来表示,自己搞文艺只是兴趣使然,绝不想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尽管赵炎不愿意去团部,但团部领导没有轻易放弃。为了说服赵炎,团长亲自派遣宣传股股长周济前往赵炎所在的5连去做工作。在前往5连的路上,周济偶遇正准备去团部领取农机配件的赵炎,两人结伴而行,边走边聊。周济向赵炎提起了赵殿夑,并夸赞他非常有才华。赵炎对这番话表示疑惑,回应称自己不太了解赵殿夑。经过一番交谈,周济对赵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不久后将他调到了团部直属的文艺宣传队。
进入文艺宣传队后,赵炎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成为了队里最受欢迎的表演者。他热情随和,做事积极主动,无论什么任务都毫不推辞。他不仅在舞台上演戏、唱歌,还参与服装设计,甚至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担任修理工。基层的文艺单位条件差,许多演出服装和道具都需要自己动手解决,赵炎几乎承担了所有杂事,却始终充满激情地投入其中。
文艺宣传队虽然条件简陋,但赵炎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尽管吃的还是以细粮为主,偶尔的荤腥依旧很少见。赵炎喜欢喝酒,这也成了不少笑话的源头。一次,宣传队到勃利县演出,赵炎因久未饮酒而贪杯,结果演出时,因为酒醉而不小心在演绎《沙家浜》中的翻墙情节时,卡在了墙上,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虽然领导没有追究,但这一尴尬场面让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赵炎和队伍去演出《沙家浜》,这次他们遭遇了红眼病的困扰,许多演员因生病表现不佳。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演出,因为观众热情高涨,且演出的时间已经排定,根本无法推迟。尽管身体不适,赵炎和他的队友们依旧坚守岗位,表现了他们对文艺事业的执着和责任感。
文革结束后,赵炎迎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1976年,赵炎被著名笑星马季看中,开始了与马季的合作。马季为了将赵炎调入中央广播文工团,四处活动,终于在1976年秋天将赵炎成功调入。在中央广播文工团,赵炎开始了更为专业的文艺生涯,并且与马季一同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作品,逐渐成名。
在马季的帮助下,赵炎不仅走出了北大荒,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舞台,还在1985年成为了全国十大笑星之一。回望过去,赵炎深知,如果没有马季的慧眼识人,他可能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然而,马季的提携为赵炎打开了新的天地,让他在中国相声的黄金年代中,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