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翻墙设置
由美国流媒体播放平台网飞制作的《三体》剧集近日正式上线,在中外影迷群体中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所谓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体》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小说,其影视化版本受到全球粉丝有时甚至严苛的审视是很正常的。然而一些外媒却有意突出和夸大中国观众对网飞版《三体》的负面评价,并将其无限上纲上线,扣上所谓“网络民族主义”的帽子,还扯上了地缘政治因素,这就偏离了正常的影评范畴,属于不怀好意的“带节奏”了。
一部文学作品“一经完成,就脱离作者,成为另一存在”。影视剧也是一样,一经制作完成,它的口碑就完全交给观众。甚至于说一篇好的影评,也是影视剧的一部分。这其中当然既包括好评,也包括差评。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媒体,对任何舆论都要有承受力,更不能傲慢,毕竟影视剧拍出来,就是要给人看的。谁也没有这个权利,让一部分观众看了之后“闭嘴”。
《三体》原著是一部探讨人类与外星文明关系的科幻史诗,其在科学上的想象力以及哲学深度,让《三体》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众多粉丝。也由于原著时空跨度大,特效要求高,《三体》是影视界公认的“不好拍”。网飞版《三体》上线后,从专业影评到普通观众,无论中外,总体上都是褒贬不一。在“豆瓣”上电脑翻墙设置,有观众认为网飞版《三体》符合想象中的影视化打开方式,“甚至更好”;也有观众认为“不忠于原著”。看国外几个影视剧平台的打分,也基本差不多,既有点赞的,也有点灭的。说明这部剧拍到目前为止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这个样子,既有一些亮点,也有不少不足的地方。
然而,中国观众的意见偏偏被一些外媒单拎出来。它们把中国观众围绕网飞版《三体》很正常的有褒有贬的影评,扭曲为一种很极端的“泄愤”,称网飞版《三体》在中国遭遇“民族主义网民的口诛笔伐”,不少批评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甚至《三体》原著本身都被它们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扯到了一块。
其实,考虑到原著的深度,观众对《三体》任何形式的影视化改编都是抱有特殊期待的,不希望拍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尤其对网飞这样的流媒体平台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化作品来说,能不能还原原著中的思想精髓,能不能反映作者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文思想?不仅仅是中国观众有疑问,很多西方国家的观众同样抱着这种疑问。我们看到,美国《娱乐周刊》评价说,网飞版《三体》没能在宏大的人类层面产生共鸣。《Slant》杂志也认为,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力度不足,显得生硬笨拙。如果中国观众的差评是“民族主义”,那这些来自美西方的差评又是什么“主义”呢?
中国观众对中外影视剧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也见多识广、“吃过见过”,既会给那些独具匠心、包含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点赞,也会对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套路化作业不耐烦。如果一些影视剧仍然掺杂诸如“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东西,那也逃不过观众的眼睛。说到底,一部影视剧好不好是摆在台面上的,像《奥本海默》《沙丘》等,在中国同样也收获了好评和票房。拿影评这个点来黑中国观众,不但黑不着,反而给自己丢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