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店老板会不会翻墙
2024年末岁尾,“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专题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面向影迷开放,12月26日,伴随项目纪录片《再续时光》放映和对谈以及4K版修复影片《笑傲江湖》的放映,这项旨在展示AI技术与光影魅力、人文艺术完美融合的成果,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公众对AI用于经典电影修复,有了一次充分的了解。
导演陈嘉上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大门,在影片修复工作室内,他坐在工作人员身后,看着屏幕上熟悉的自己的作品《武状元苏乞儿》的画面,从开始时建议不要去掉影像中的威亚,到最后决定去掉威亚,从开始的犹豫,到后来的坚定——纪录片《再续时光》忠实记录了香港电影创作者们对于高清修复老港片的态度变化。
《再续时光》放映和对谈活动结束的当晚,正值纪念原著作者金庸诞辰100周年和该片主题曲《沧海一声笑》作者黄霑逝世20周年,进行首场放映的4K版《笑傲江湖》吸引了很多影迷前来观看,“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旋律把影迷们带回了银幕上那个充满浪漫与快意的武侠江湖,有年轻影迷表示,看时并没觉得这是部老港片,4K高清的修复版《笑傲江湖》显得十分有活力,对于了解武侠文化乃至于传承传统文化都有重要价值。
对于老港片的调色问题,修复项目组尊重原创意见,邀请高志森、关锦鹏、陈嘉上等导演指导修复。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工程师王峥在《再续时光》中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调色要服务于影片画质,在让观众视觉舒服的同时,尽量修旧如旧。
现在,包括《笑傲江湖》《喋血双雄》《地下情》《富贵逼人》《龙虎风云》《蜀山:新蜀山剑侠》在内等100部港片的4K修复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登陆抖音、抖音精选、西瓜视频可看修复后的影片。
在 AI 技术介入之前,哪怕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通常也需要花费 1 个月时间,才能修复完成一部电影,王峥表示,人工修复慢主要是因为“重复性的、耗人的画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交给视觉大模型技术,将算法识别出来的画面中划痕、脏点,一次性祛除,修复师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处理更复杂的画质问题。
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算法工程师张港则表示,在“火山引擎”不断优化升级视觉大模型后,修复效率较2023年提高3倍了,一部2小时的片子,可能经过多轮技术修复,一台机器单次修复从18小时缩短到5小时左右。
工程师们所提到的技术有一个称谓:AIGC (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具体到电影作品修复方面,可针对轻微损坏与严重损坏,给出基础修复和高质量修复等解决方案。影片的清晰度、流畅度、色彩,以及去除瑕疵等功能,均可通过AIGC实现。
“修旧如旧”是香港电影工作者与修复工程师们达成的共识,对此,金庸小说研究专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修旧如旧、保存电影档案是修复的第一原则,第二原则是修复得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如果有一种方式让电影活得更好,为什么不呢?”
《飞鹰计划》4K 修复版入选 “戛纳经典”,并在戛纳“沙滩放映” 单元全球首映,是第77届戛纳电影节进入该放映环节的唯一一部中国电影,不少世界各地的影迷是第一次领略这部香港经典片的魅力;“完全忘记了这是修复版”,这是《笑傲江湖》4K修复版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全球首映后观众的评价,武侠片宗师胡金铨等创作者的名字被再次感念;《A 计划》《卖身契》两部4K修复版经典港片在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经多次放映与推广普及,经典电影修复放映已经深入人心,被认为是电影艺术的一次“新生”。
《再续时光》导演徐思原说,“这些影片拍摄时,我还没有出生”,他表示,这件事做得非常有意义,也希望这些经典港片经过修复后能够重新绽放出光彩,同时他也认为,修复经典电影并放映,延续了电影资产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一场有关经典港片的“二创”讲解,也在抖音影视解说类视频中走红。2023年播放量靠前的电影解读视频中,经典港片占比达到30%,观看这些短视频的用户中,30岁以下的用户超过一半,不少年轻人被“种草”去观看原片。
电影修复不仅是技术上的修复,更是对文化记忆、时代情感的挽救——对于经典电影的修复,得到了行业与观众等多个层面的好评,文化评论人韩浩月以修复版《卖身契》为例,认为《卖身契》提供了一次观察上世纪 70 年代香港城市景观的机会,片中镜头所对准的录影棚观众、酒店等场所的消费者,显现了当时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可被当成一部《香港往事》,为香港电影与娱乐留下了具有珍贵资料价值的记忆。(刘锐)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手机店老板会不会翻墙。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