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line 如何翻墙
美国有一个网站叫维基百科(),只要你敲上网址,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查阅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社会等各类百科知识,这其实并不足为奇。该网站独特之处在于,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地球任何地方,只要你愿意,有一台电脑就可以上网成为这部百科全书的作者:你可以增加任何你认为有必要增加的新词条,也可以对已有内容作修改和增补。
一次搜索资料,笔者偶然撞进维基百科英文网站。后来,时间长了,在收集整理资料的时候,笔者常常会有意识地查阅该网站,对手中已掌握的内容作更多的补充和修改。结果发现,该网站不仅有庞大的英文词库,世界数十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相应版本,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其中手机line 如何翻墙,英语、德语版词库最大,英语版词条超过330万条,德语版词条已超过107万条,法语、波兰语、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等语言版的词条均超过50万条,中文版词条也达30万条以上。每一词条介绍充分,无以计数的作者参与其中,使所有词条始终处在动态的、可自由阅读、并可自由修改的状态之中,在开放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进入该网站,在阅读中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体会创作的快感。不难想象,这部网上维基百科全书的浩瀚和广博,由于它独特的创作群体和创作形式,维基百科的容量无止境,它的知识面和覆盖面也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超越的。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查询网站。
维基百科是由注册于佛罗里达的非盈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运行,构想者是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当时他是一个百科全书项目Nupedia的主编,此前,他曾和老板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一个小型互联网公司的CEO)讨论过如何建立一个更开放的计划来促进Nupedia的发展。2001年1月2日,桑格和电脑程序开发员Ben Kovitz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聊天,当Kovitz在晚餐中向桑格解释wiki的概念时,桑格“突发奇想”,敏锐联想到wiki可能是创建一个更开放的百科全书计划的好平台。
13天后,维基百科于2001年1月15日诞生,2002年10月中文版建立,到2004年3月,已经有大约6000名活跃其中的参与者编写了50种语言的60万个条目。如今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进行数千次修改和创建新条目,美国国土安全部、中情局、联邦调查局以及索尼、沃尔玛等都上网修改过相关信息,可见该百科全书的影响力。而每个参与者,都是这偌大“地球”中的一块很小、很小的“拼图”。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网评、博客、微博的不断涌现,从BB机到手机间的短信,再到手机上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手机作为一个小型移动电脑越来越普及,受到百姓青睐,如此等等。作为媒体人,可以假想这么一个场面:
N年之后,某报业巨头品着咖啡,和媒体朋友为“报纸会不会消亡”而争执不休,在探讨网络威胁和如何拓展报纸信息渠道,以及未来报纸将以什么面貌出现时“突发奇想”。可能也是“13天”后,建立起一个“报纸网络新闻平台”。地球上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路边拾荒者,无论他在亚洲还是在北极,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将他们耳闻目睹的新闻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在几秒钟内,发上这个平台。随后,众人不断跟进、补充,发表议论,“报纸网络新闻平台”迅速成为报社编辑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富矿”,把全世界最新信息汇集其中,编辑部通过报纸网络新闻的组合、配置以及深化加工,形成无与伦比的新闻“大餐”,呈现于报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