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软件翻墙 onekey
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这两天在上海举行,共有全国35支队伍参加比赛,通过设置创伤救护、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项目,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动全国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开展。
创伤救护包括头部出血、骨折、异物扎伤等情况下的紧急救护,面对因外伤头部出血的患者,要求救护者将伤员处于坐立状态,检查伤员头部,确认伤口无异物后,进行止血并包扎伤口。而对于骨折患者,救护者可利用现场物品固定骨折部位,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到来。如果遇到有异物扎伤的伤者,救护者首先不能拔出异物,以免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而是要固定异物,随时观察伤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人文关怀。
参赛选手:平时消防员的救援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伤情,比如一些车祸现场。因为上海的120平均到场时间是12分钟,但是我们要做一些特殊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才能让伤员在120到场之前,保证他的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复苏是救护心搏骤停最常用的方法,要求救护者用“听、看、感觉”的方法检查伤病员呼吸。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通过双手重叠垂直向下按压、人工呼吸进行心肺复苏,等AED到达后再进行除颤。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周荣斌:心跳呼吸骤停的时候,前四分钟决定了全部的后果。在四分钟之内谁能见到,就是我们群众。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救护处处长 张立:在意外伤害发生时,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就需要我们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予以科学及时施救,为之后的专业急救抢时间,这需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抓住急救“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很关键。那么,如何实施心肺复苏?首先要判断所处环境是否安全,呼叫病人判断意识并寻求帮助,快速判断呼吸,尽早按压。一起来了解具体操作方法。
做心肺复苏时,需按压双乳连线中间点,双手叠扣,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深度大于5厘米按压30次,每次按压注意胸廓回弹。
接着检查口鼻异物,仰头抬下颚,捏住鼻子、包住嘴、嘴吹气两次。每30次按压,接两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而急救关键时刻使用上自动体外除颤仪,也就是AED配合心肺复苏一起使用,就可以成倍提高对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由于操作简单,可被非专业人员用来抢救心搏骤停患者,能够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那么,“救命神器”AED怎么用?哪些地方有AED?怎么获取周边AED的位置信息呢?
北京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值班站长 金晨:就在进站口这个位置,当时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通知我,就近的岗位取到AED赶到现场。我进行胸部按压,另外一个同事打开AED设备,按照它的指示操作进行除颤,再结合胸部按压,大概100秒,这个乘客恢复了自主呼吸。
作为全国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近年来,地铁北京西站在进站口和出站口都放置了AED设备,遇到突发情况,乘客可以自主取用。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地铁站均实现了AED全覆盖,一般设置在地铁站的进出口处,方便公众使用。在深圳,目前已在公共场所布局了4.3万台AED,为了方便市民使用AED,深圳还发布了“AED地图”,公众可通过地图软件或者微信小程序,一键查询周边的AED分布。
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科调度班长 梁雨薇:这个地图显示的位置是深圳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公园。人流最多的位置,我们安装的AED相对比较密集。像AED的电池余量,电池的使用状态,我们通过图标都可以看到。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探索将AED设备的布点信息及定位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嵌入120急救调度系统,当报警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工作人员可以在急救大厅地图上精准指导报警人就近拿到AED,并远程指导其正确使用,有效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效率。
杭州市急救中心临平分中心调度组长 陈敏华:电话一接听急救就开始,我们立即派出事发地点就近的急救车辆,我们还会给救护志愿者发送一条短信,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可以前往现场去救援,给救护者推送一条AED位置消息。
此外,全国红十字系统也在各地重点场所配备了8.3万余台AED设备。专家介绍,AED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听它说,跟它做”就可以了。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培训讲师 董卫东:现场做心肺复苏的人不要停,要坚持做心肺复苏。AED到了之后放到头顶附近,打开电源按语音提示操作就可以了。
浙江杭州的积极探索,当报警人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工作人员不仅立即派出就近的急救车辆,还会给附近的急救志愿者发送信息,通知其赶往现场救助。
杭州市民沈俊就是这样一位急救志愿者,有着十多年急救经验的他亲身感受到,从过去的“偶遇式”救助,到如今的“接单式”救助,对患者的救助更快、更及时,也更加精准。
沈俊是浙江杭州的一名普通职工,2019年,他成为杭州“互联急救”App的首批注册急救志愿者。有了互联网系统的辅助,当沈俊附近一公里范围内有人员需要急救时,他的手机里会立即弹出一条消息,里面包括患者的受伤情况、事发地点、正在赶往现场的急救车的位置与车牌号。
红十字志愿者 沈俊:我们以前急救是偶遇,现在有了这个App就等于给我们救护员长了第二双眼睛。需要施救的线的调度平台会把这个信息发送至在一公里以内的救护员手机 软件翻墙 onekey。如果是注册的救护员可以点击接受,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进行救助。
从过去“偶遇式”救助,到如今的“接单式”救助,同样面对紧急事件,沈俊能更快更准确地到达患者身边。截至目前,他已经累计在“互联急救”App上接单105次,而每一次接单,他给自己的要求是要比120更快。
沈俊:急救车到现场是有一段时间的,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可以起到有效救助,给医生创造抢救的时间。在我参与急救的105次当中,90%以上都能在急救车到之前给予伤病员最大救护。
为了能随时提供有效的救护服务,沈俊还将私家车改成了“急救车”,自费在后备箱里备着AED、急救箱、急救包等用品。他还在车身上贴上标识,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如今,像沈俊这样的急救志愿者已经越来越多。在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广电总局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共同评选出的全国“最美救护员”中,就有教师、农民、快递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体。
全民普及急救知识,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构建全民“急救网”,我们能做些什么?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在公共场所扩大急救设备的覆盖,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大急救培训的力度,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到2030年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要达到3%。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都是怎么做的呢?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持续推进“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建设,公众可登录该网站查询各地开展的培训班信息并进行报名;也可以通过“资源库”线上进行课程的理论学习。
另外,各地也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急救培训活动。在江苏无锡,有关部门针对学校、公安、服务、客运、社区网格员等重点行业和特殊群体,定期开展公益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
江苏省无锡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 宋扬:目前无锡已经实现了在所有的学校保证有一名救护师资,学校重点岗位的人群包括辅导员、体育老师、校医要持证培训。
在深圳,急救中心针对不同公众群体,开发进阶式免费的急救培训课程,并在全市设立了16家急救培训基地和2个急救培训教学点,市民在公众号上报名参加培训后,就可以成为“初级救护员”。
深圳市民 钟文雅:手机上面看到有这样的培训,心肺复苏的学习,AED的使用、包扎,学到这些技能之后,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
深圳急救中心主任 周强:到目前为止,深圳经过培训的人超过总人口4%,也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够积极参加急救技能的培训,构建全民参与的急救体系。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急救知识,并参与到社会急救工作中来,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在救治过程不小心对患者造成伤害,或者没有把患者救活,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法律专家 岳屾山:民法典第184条和医师法的相关规定,为公众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后盾,鼓励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勇敢地实施救助。民法典的第184条,也就是被称为“好人条款”的规定当中,明确了在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救助人自愿实施救助,即使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慎对受助人造成损害,救助人也不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项规定宗旨就在于鼓励公众在他人遭遇不测的时候积极行动,减少因担心承担责任而犹豫不决的情况。
施救者在提供帮助的时候,应该最大努力确保救助行为的安全和有效,避免因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此外,为了进一步的减少施救者的顾虑,在施救的过程当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其他人帮忙拍摄视频作为证据,以证明施救行为的合理性和紧急性。这样的证据不仅能够保护施救者,也能够为受助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救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