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翻墙后能给手机用吗
美国国会众议院仅用一周时间就压倒性多数通过涉TikTok相关法案——剥离母公司或被封禁二选一,而参议院则正“磨刀霍霍”,白宫也敦促国会两院尽速将法案送给拜登签署成法。
作为一款月活用户超10亿人的短视频应用程序,TikTok已经在全球引起轰动效应,超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当下的最新热潮。可是,为什么美国国会议员要猛追不休,执意封禁TikTok呢?这个疑问正是“今日俄罗斯”(RT)当地时间3月12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出的,同时也给出了解答。
RT指出,美国政客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TikTok不像其他社交媒体,是由一家来自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开发,而是源自一家名为字节跳动的中国科技企业。由中国人引领社交媒体世界简直是对美国人自尊心的打击,更是一种“文化轰动”和“软实力投射”。
如今的情形仿佛冷战时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重演,让美国大为震惊,但不同的是,当时依靠自身实力“由内向外”取得同苏联竞争胜利的美国,现在却只能借着禁令、黑名单、制裁、出口管制、恶意指控等伎俩“由外向内”对华狂擂战鼓。然而,文章预言,美国政客们用黑手党式的手段“强取豪夺”TikTok,这一图谋注定不会成功。
RT在文章中提到,TikTok在美国被围猎,早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的2020年就已经开始,特朗普政府那次堪称“拙劣的尝试”最终被美国法官在法律层面所推翻,而像蒙大拿州这样在州一级对TikTok的绞杀,最终也在法院被宣判无效。
然而,美方的“歇斯底里”并未消散,这一次,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共和党籍)提出的这项立法提案,再次试图封禁TikTok,并已在众议院获全体通过,正等待未来在参议院通过,乃至由拜登最终签署成法。
RT注意到,这一行径已引发TikTok大批用户的愤怒,他们不断向国会议员表达反对该法案的声音,但如同大多数涉华议题,这些人置若罔闻。
比如,阿拉巴马州共和党籍众议员罗伯特·阿德霍尔特(Robert Aderholt)3月13日就声称:“我们都对去年飞越我国上空的‘中国间谍气球’感到不安。只要字节跳动拥有它,TikTok就是我们手机里的1.7亿个‘间谍气球’。”
艾奥瓦州共和党籍众议员阿什利·欣森(Ashley Hinson)也持同样论调宣称,TikTok是安装在亿万美国人手机里的“间谍气球”,一旦选举日来临电脑翻墙后能给手机用吗,该应用程序只要群发消息就能让选举“停摆取消”。
如今这项法案的“始作俑者”加拉格尔,坚称该法案并不是为了彻底封禁TikTok,如果各大应用商店上架TikTok属于非法行为,字节跳动可以选择放弃对其的控制权,以让TikTok留在美国市场。RT揭穿他的真正意图是,使用这种黑手党式的骗局,迫使字节跳动出售全球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
换句话说,美国人的勒索方式很简单,要么封禁,要么摧毁并抢走别人的社交媒体产品。“美国显然问题大了,那就是其竞争国家可以创建一个全球知名的社交媒体。毕竟一直以来,美国可是轻松地领导着社交媒体世界,从无任何竞争对手,脸书和推特(现更名为X平台)都是美国产品,它们改变了世界。”
RT继而犀利指出,中国人创建下一代社交媒体简直是对美国人自尊心的打击,TikTok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文化轰动”,也是一种“软实力投射”,这是又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代表着对美国体系的冲击,堪比苏联在冷战时期取得的成就。
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上天,震惊了美国。当时人们认为,这就意味着“苏联已经在太空探索上打败了美国;更意味着美国已失去了二战以来赖以奠定其国际霸主地位的科学和技术上的优势。”
然而在冷战时期,美国依靠自己的文化产品、市场、援助和支持由内向外竞争;而如今不同的是,美国担心自己无法在许多层面与中国竞争,因此采取了禁令、黑名单、制裁、出口管制、恶意指控等负面手段,不仅没有提供支持,还逼迫盟友承担这些成本。
作为一家俄媒,RT看到的现实情况是,中国奉行了一套与苏联截然不同的战略,这种战略是以更多的全球经济和商业参与以及技术成功为前提的。TikTok就被视为这方面的一个象征,因为如果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国公司现在开始击败硅谷的守旧派,未来会发生还真不好说。
“美国政客们除了采取防御措施,别无他法。然而,即使该法案获得通过,该禁令也很可能再次无法经受住法律层面的审查。”这篇评论文章的作者预测,无论多么歇斯底里,美国围猎TikTok的图谋注定无法得逞。
3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涉及TikTok的相关提问回应称,近年来,尽管美方始终没有找到TikTok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证据,却始终没有停止对TikTok的打压,这种不能在公平竞争中取胜,就采取霸凌行径的做法,扰乱的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的是国际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信心,破坏的是正常的国际经贸秩序,最终必将反噬美国自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