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翻墙后无法上网
,彼此问候……有多少人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心里那些深藏的故事,有多少人还会去回忆那些早已远去的时光,倾诉属于个人的过往记忆。
感谢命运让我与《童心回放》结识:让我有机会去聆听那些成功长者深藏心底的故事;感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相同的快乐与感动。能成为观众们与嘉宾交流的中间者,在无数次的聆听与回放中得到感悟,倍感荣幸。
音乐家陈钢、剧作家魏明伦、作曲家雷蕾、演员王刚、导演张建栋……这些我采访过的嘉宾无论他们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事业上何等成功,当听说要来参加《童心回放》的节目时都很乐意的接受,并且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感谢嘉宾们无私地将自己的故事奉献给了观众。而我能第一时间了解这么多事业上、艺术上硕果累累的长者的成长历程,听到他们讲述儿时看电影的有趣故事更是快乐无比。
人们常说电视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后,节目成形,此时再回头看看,会意识到,应该能做得更好。而每一期节目制作过程中惟有反复结构与思考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从前期采访、到录像、到后期制作,这都是我们导演需要全程参与把关的。而在我们栏目这是相对比较长的一个周期,大概在三个月左右,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月里,我们从第一次的采访记录到节目成形播出,脑海里都是嘉宾们的故事。而反复几次后,我们会发现在不同的阶段对嘉宾的认识会有所不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电视的手段,通过我们对人物的把握与节目需求将真实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如何能在观众面前呈现他们精彩的童年故事与各具特色的观影经历,这是我们每一个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我编导制作的众多节目中,围绕着影视导演张建栋童年观影故事制作的那期节目,在不同阶段的感悟值得一提:
那是我刚到《童心回放》时做的一期节目,自然张导就是我最早接触的嘉宾之一了。张建栋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曾执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刑警本色》等电视剧,而我作为初出茅庐的访谈节目编导,对于首次的采访难免有些忐忑。
张建栋导演爽快的接受了我们节目的邀请,组里另一位成熟的导演王娣姐陪我一同前往采访,为我这颗不安的心吃了一粒定心丸。我们前往了张导的工作室,此时的他正处于计划筹拍新片的阶段。一走进工作室,整齐、安静的氛围笼罩在整个房间,张导一边打着电话一边示意我们坐下,我上下打量着这位生于六十年代的著名影视导演。他声音非常有磁性,看来和我所掌握的一样,学过表演的人都是有台词功底的。再看看工作室都是他所摄制的电视剧、电影作品海报,其中我看到了他早期参与拍摄的电影《童年的风筝》,这部电影曾在1996年获得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看着这个海报我心中暗想,他参与这种儿童题材的电影拍摄对童年是否有独特地感念。
张导打完电话,热情地接待着我们。开始话题,我拿出笔记本,记录着。我们试图从那部1995年他参与拍摄的儿童电影入手,展开话题,而他却淡淡的一带而过。下面的话题相续提到了他在山东老家度过的童年记忆、学习表演的历程、转行从事导演工作的故事,而当我们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和其他嘉宾不一样的童年经历和观影故事时,他却告诉我们,反正那个年代男孩子也都差不多,就那些事情。啊!这个“都差不多”让我觉得很是头疼,怎么办呢?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几个关键词在我脑海中闪现:部队大院、玩水枪、翻墙看电影、攒烟标、王心刚、表演、电影《海鹰》。回来后我整理着这次的采访笔记,真有点无从下手,心想:是不是对于长期创作现实生活题材的张导来说,对许多东西都觉得平淡无奇了呢。可是策划在继续着,为了能更好的完成这次节目,我进行了第二次的前期采访,可这次的采访除了拿回几张嘉宾的童年照片以外,似乎也没有太多收获,我有些一筹莫展……我继续和张导保持着联系,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里不断构思策划、前往报国寺旧货市场寻找着节目中需要的相关道具,栏目组内导演王娣姐也不断的为这期节目出谋划策,这样我这期节目的构思与策划才算出来了。
几个星期后,录像如约而置,在演播室现场让我们出乎意料的是:主持人张泽群与嘉宾张建栋的对话:两位生于六十年代的同龄人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经历十分投机,一张张烟标更拉近了同一时代孩子们收集的快乐记忆。尤其是张导在谈起儿时如何从机关大院翻墙到部队大院看电影,为看电影和那些站岗的军人无数次“做斗争”的经历,更是生动有趣。
节目中一组22大明星的照片勾起了张导对老电影演员无限的怀念与景仰之情,少年时期的他和同学将收集22大明星照视为最时尚最有意思的事情。而当他谈到22大明星中最喜欢的演员王心刚时,肃然起敬,激动不已。老电影《侦察兵》、《海鹰》、《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老师塑造的不同形象深深的烙印在了他的记忆中。节目最后张导点播了由王心刚老师主演的电影《海鹰》与观众们一同分享。
谈话内容按照我们的前期策划有条不紊的录制完成了。张导脸上灿烂的笑容也让我由衷的感到童心无界限,这期节目嘉宾的健谈也让我感到意外。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让忙碌的他们欣然走进《童心回放》?又是什么让他们在演播室里敞开心怀?如今的我渐渐明白:因为他们不曾遗忘那颗单纯而透明的童心,不曾忘记为他们童年带来美好梦境的电影。当嘉宾走进我们的演播室听到那一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看见一幅幅老电影海报时唤起了他们无数的美好与纯真回忆,这个舞台童心常在。
一期节目到此,只完成了二分之一,到了后期制作更是关键的时刻,是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整个访谈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则要从他们的谈线分钟呈现给观众。这是考验导演能力的关键时刻。反复的看着这一个多小时的谈话,制片人艾东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她都亲自审看并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而对于年轻的我,她则不断的鼓励:“年轻的你,需要补课,继续努力吧”。是呀,需要补课,不断地汲取!感谢艾东老师、王娣姐的帮助与指导,才使我这期节目得以顺利完成。
到这个阶段我对嘉宾的认识则更深入了一些。影视导演张建栋在节目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一次次有趣的观影经历,还有这一代影视人对上一代影视人的崇敬之情。
这一次的采访现在仔细回想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而经历了屡次的采访、聆听了这么多嘉宾的故事后,让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童心回放》的真谛:电影作为嘉宾与童年回忆的中介者是最恰到好处的,而童心则是我们永远不能遗弃的话题。
在每一个制作周期里,每一位嘉宾的谈话我们听过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更多,往往嘉宾的一些说话语气、谈话方式、以及思想会潜移默化的根植于脑海。嘉宾们带给我的是那段过往的历史故事与人生的启迪,而作为一个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导演,能带给嘉宾的只有真诚与现代电视人的朝气。让我们用共有的童心与对电影的热爱去与嘉宾交流、和观众分享电脑翻墙后无法上网。
工作中无数次的聆听为的是将节目中最好的精华呈现给观众,勾起人们对电影、对童年共同的美好记忆,找回那颗久违的童心。感谢嘉宾、感谢观众,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