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了怎么看YouTube
视频平台为降低流量费用支出,通过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压缩视频画质,导致国内观众看到的“4K视频”实际上只是码率不足的“假4K”。
02由于国内电信运营商比美国更加“寡头”,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少数几家运营商手中,上游过于强势,使得普通视频用户很难打赢“高画质保卫战”。
03然而,YouTube等国外视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和谈判技巧降低宽带成本,实现高画质视频的稳定传输,吸引更多用户。
04在平台不愿意付出更多成本的前提下,用户希望看到高质量的视频,提升会员付费标准和加入贴片广告等方法并不可行。
10月8日,在全网拥有超千万粉丝的视频创作者@影视飓风发布了一条视频,标题为《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这条视频揭示了视频平台为降低流量费用支出,通过降低码率和调整编码格式压缩视频画质的现象。
“2024年,4K视频你应该已经司空见惯。各家平台争先恐后在画质上做文章,我们也在不断更新设备,提升节目的质量。但我们在平台上发出来,你最终看到的视频,却变糊了。未来我们看到的视频的画质,可能都不如2020年。”@影视飓风频道的UP主潘天鸿在视频开头说。
潘天鸿展示的“行业潜规则”包括:视频平台会通过降低视频码率、改变编码格式、随着观看人数增加而逐渐降低画质,甚至锐化视频来掩盖清晰度下降的事实,最终达到节省平台流量开支的结果。潘天鸿说,这类做法在国内的视频平台之间普遍存在,使得国内观众们看到的“4K视频”实际上只是码率不足的“假4K”。
视频发布后不久就在全网下架,更加重了大家对背后隐情的猜测。@影视飓风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称:“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了,我们仍然希望互联网技术可以不断演进,让大家看到更清晰的视频。”
“宽带成本”的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老问题。而今,随着相机、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升级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高画质视频出现,这一问题也在逐渐被激化。
想看高画质的视频,为什么会那么难?除了付费和看广告外,普通视频用户还有打赢“高画质保卫战”的机会吗?
在国内,运营商强势于平台方,网站运营者需要向运营商付出带宽费用,来保障用户访问速度;而在国外,Google 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运营商反而需要主动和 Google 的机房对接,也就是说,网站运营者不额外付费,甚至能管运营商要钱,用于改善用户访问。
另外,Google 还曾购买大量暗光纤(Dark Fiber)并成立自己的宽带运营商 Google Fiber,用来“吓唬运营商”以获得更多话语权。法国的所有运营商曾与 Google 博弈,尝试迫使对方接受类似中国目前的付费租用模式,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一系列操作让Google既节省了宽带成本,又能够向用户稳定输送高画质视频,进而让短视频的生产可以“一本万利”地无限复制。YouTube不需要把高画质设计为某些顶流明星内容的“专享”,而是让小镇青年也能展示高画质内容,直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明日之星,给平台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翻墙了怎么看YouTube。
@评论尸在文章中展示了一个数据:2009 年,数据监控公司 Arbor Networks 就曾发布一份报告称“YouTube 带宽成本几乎为零”——YouTube 当时几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视频网站,在拥有 1000 亿播放量的情况下,流量只占全网流量的 6%。
但Google模式在国内并不能复制。这里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没有话语权强如当年的Google的视频公司,即便强如今天的Netflix也不行;二是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比美国更加“寡头”,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少数几家运营商手中,上游过于强势。
为了理解第一个原因,我们以Netflix为例。Netflix到今天,也没有给用户在影片播放页面手动调整画质的权利。当你的网速差还硬要看Netflix时,Netflix会优先保障流畅,然后向你展示如同马赛克一般极其差的画面。有时候,用户不得不来回退出播放界面,以让平台重新判断网速,再自动调整画质。
为了理解第二个原因,我们可以探究国内上市公司财报中的信息。B站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虽然今年上半年,为B站提供带宽服务的提供商总数多达 103 家,但只有其中 4 家“提供了 10% 或以上本集团服务器及带宽支出的服务”,而且这 4 家公司,占据了支出的 53%。
寡头服务商的话语权之强可见一斑,且不说如今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没有像 Google 当年那样囤积暗光纤的空间,即便故技重施,也不可能达到争夺话语权的效果。
所以说,提供免费且高质量的视频,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且是一家巨头公司只能在特殊时代完成的奇迹。当然,如同影视飓风所说,名义上“自称能提供4K视频”并售卖会员,但实际上却偷工减料,则是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了。
去年,B站营业成本为人民币171亿元,较2022年减少5%。财报中提到,该减少“主要是由于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导致服务器及带宽成本、员工成本、内容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减少。”
2023年,快手也一样降低了带宽费用及服务器托管成本,从 2022 全年的 66.24 亿,降到了 2023 年的 59.87 亿。
爱奇艺为了降低宽带成本,甚至尝试过搞偏门的技术创新——自研HCDN技术,让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把该用户本地缓存的视频共享上传给其他正在观看该视频的用户,从而实现整体降低70%的带宽成本。优酷土豆也曾在2014年推出过类似的产品。
几乎所有平台的带宽成本,都是在这几年用户增长+用户使用时长增长+视频数量增长的前提下完成的。负担加重了,付出反而变少了,可以说这是真正的“不可能三角”。画质清晰度的“偷梁换柱”也是必然的结果。
影视飓风的视频,将这个话题从桌子下挪到了桌面上。许多人开始讨论,在平台不愿意付出更多成本的前提下,如果用户还是希望看到高质量的视频,该怎么做呢?
首先,提升会员付费标准可以吗?事实证明不太行。长视频平台已经在前两年以用户流失的惨痛教训证实了,中国的观众并没准备好会员费用涨价。而且,即便是涨到每月将近100元人民币的高价,这个问题也一样解决不了,前文所说的 Netflix 就是证据。
用户面对专业和非专业内容的耐心不同,要求用户在看“非专业自制内容”之前还要忍受广告,本就是反人性的。所以 YouTube 设计了允许跳过贴片广告的机制,但即便这样,当贴片广告最初在YouTube出现时,海外也不乏批评之声。上下滑动的竖屏短视频内容虽然给信息流广告留出了空间,但即便是抖音这样广告加载率接近饱和的短视频平台,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并不能保证高画质的稳定。
而且,广告市场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收缩,以及用户消费降级的浪潮,也让“广告主替观众买单高画质”变成了一厢情愿的设想。
讨论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个能协调服务商、平台方和用户三方的答案。扣帽子和搞对立只能发泄情绪,但无益于解决问题。也许,未来的问题,也会有未来的解决方案。我们即将进入一个AI全面改善内容的世界,AI也不应该仅被应用于“拆分画面、降低画质”耍小聪明。在新的计算方式解决旧的问题之前,平台还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