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墙手机连不上网
图为雪后的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记者探访时,这一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塔式光热项目土建工作接近尾声,即将全面转入安装阶段。(摄影 大众日报 汤梾埠)
塔式光热电站,有人称它为“超级镜子发电站”。在青海一批标杆性的光热电站项目中,我们发现了山东企业建设者的身影。顺着线索,我们奔赴青海,走访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布局要地——柴达木沙漠基地。
10月17日清早,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气温已降至零下。当地出租车师傅时中镇告诉记者,供暖季已经开始,一直会持续到明年5月,“但这里阳光特别好,道路很少有积雪。”
格尔木市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也位于此。盐湖中的卤水,可以提取制成硝酸钾和硝酸钠,加工成熔盐,成为光热电站的储能介质,储备绿色能源。“柴达木盆地土地较为平整,光热发电关键材料熔盐资源居全国首位,发展光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青海省能源局新能源处副处长叶诚说。
从格尔木市区一路向东,穿过茫茫戈壁滩,来到中国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下称“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工程”),其中的5万千瓦塔式光热电站,由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山东电建三公司”)总承包建设。
8时,进入工程基地,穿过四周4400块层层排开的定日镜,便来到了光热电站中心区域高达188米的吸热塔下,仿佛置身科幻电影中。
光热项目如何运作?定日镜把阳光反射到塔尖的吸热器上,熔盐被迅速加热至565℃。高温熔盐储存在大型熔盐储罐中,根据电网需要,与水换热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
此时,刚开完早会的定日镜清洁小组工作人员王晓兵、曹建平坐着清洗车陆续赶往光热塔四周的镜场。镜面的洁净度对于光热电站聚光效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光热转换效率及电站发电量。清洁小组一组两人,一名引导员,一名司机。镜场沙地柔软,每面镜子面积达138平方米,为避免车辆颠簸碰伤镜子,要有引导员负责在车前引路。每天清洗200多面镜子,引导员要在沙地上深一脚浅一脚跋涉近2万步。
进入11月,这项工作会更加复杂。光热电站负责人化宜森说,当地日常温度降至零下后,喷出来的水在镜面会结冰,清洗效率会大大降低。同时,受地区资源限制,当地水质较硬,软化需要用电和专业药品,增加了成本。从今年夏天开始,化宜森开始进行“干洗”方案设计,“目前毛刷水洗的方式已经非常节水,但能省则省。”
光伏和风力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等先天缺陷,会影响电网安全和新能源消纳。而光热电站白天聚光储热,晚上释热发电,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稳定热能“充电宝”。
“足够的调峰资源是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的前提。”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峰说。
以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工程为例,通过深入开展光热、共享储能、液化空气储能以及构网型储能研究建设,项目整体运行后,弃风弃光率小于5%。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红一白两个塑料凳子,再加一个矮一些的折叠马扎,这就是定日镜矫正员蒋思睿“移动办公室”的全套设备。转岗的蒋思睿,从今年8月开始,就在太阳最炽热的时候,追着光矫正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工程光热电站定日镜的偏差。
“像相机对焦一样,把定日镜的光校对到靶标点上。”11时,蒋思睿校对好一面镜子后,开始进行测试,指定编号的定日镜缓缓移动,调节到预设角度,阳光反射从靶标点上移汇聚到指定位置。
定日镜瞄准的吸热器,是塔式光热电站最昂贵的部件之一,起初只能依赖进口。目前在中国广核集团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以下简称中广核德令哈光热储项目)担任塔式光热电站OE(业主工程师)负责人的王成,作为山东电建三公司在青海的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了绿发海西州多能互补工程。
回忆起刚在国内承建光热电站时,王成感叹,一块吸热器的管屏国外要价接近1200万元,当时仅一期项目就需要24块管屏,“虽然国内有厂家,但当时光热电站建设刚刚起步,业主并不太敢用国产设备。”
如今,关键部位设备的国产化率越来越高。据王成介绍,吸热器采用了国产设备后,价格约为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另一套关键设备定日镜也实现了国产替代。中广核德令哈光热储项目就配置了21543面30平方米国产定日镜,镜场反射面积相当于近7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此时的德令哈,一片巨大的银色海洋正在形成,安装完成的定日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以前138平方米的大镜子只能使用液压,现在30平方米的小镜子可以直接使用绿电驱动,成本明显降低翻墙手机连不上网。”王成说。
原本造价极高的“超级镜场”,在关键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后,成本明显下降。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蹇钊介绍,目前青海塔式光热电站的度电成本已降低到0.7元/千瓦时以下,该项目一期100万千瓦中,就包含20万千瓦光热,同时配备了6小时的储能,是国内光热储能配比最高的多能互补项目。
记者从青海省能源局了解到,青海目前已建成光热项目21万千瓦,在建光热项目80万千瓦,预计年内将新增并网20万千瓦,届时光热装机将突破4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此时,光热电站集控中心的运维团队正密切关注着屏幕上的DNI(法向直接辐射强度)曲线。运维部主任吴超根据后台数据和摄像头中的天气情况,下指令开始进行预热。当DNI值达到832.78时,集控中心的镜场监视器上,原本蓝色的点位图几乎全部变为红色,4400面定日镜逐渐进入工作状态。
站在熔盐塔下,能够看到原本处在待机状态的定日镜,开始按区域被启动,瞄向熔盐塔上方黑色的吸热器,如同向日葵绕日。不一会儿,随着吸热器温度逐渐升高,高耸的熔盐塔塔顶发出耀眼的白光,难以直视,仿佛天上有着两个太阳。
进入光热电站的运维“大脑”集控中心,当天7人的运行值中,加上吴超,有4个是山东人,都来自山东电建三公司下属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今年已经是吴超在青海的第6个年头。
王成也是2018年来到青海,在此之前,他参与建设的摩洛哥努奥二三期光热电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海外以EPC总承包方式承建的光热工程。“建筑企业‘走出去’非常重要,2015年我们就进入全球商业化光热电站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建设和运维经验。”
蹇钊表示,首次承建塔式光热电站的中广核,选择山东电建三公司作为项目OE是因为其丰富的海外经验,“山东电建三公司在吸热塔封顶后,对于上部吸热器的安装与内部钢结构平台的协同给了很好的建议。”
列入国家“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布局规划的柴达木沙漠基地,是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标杆。截至今年9月底,青海省电力总装机6118.6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为5729.5万千瓦,占比93.6%,这一比例居全国第一。曾经的“沙戈荒”,如今已成为绿色能源的新绿洲,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一西一东,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青海和山东的绿色能源相互联通。从采购青海水电转为采购风电和光电,两省共享绿色“红利”。山东的建设者奔赴沙戈荒地区,跨越山海,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大众日报记者 张楠 汤梾埠 东营日报记者 张振 黄三角早报记者 余俊 青海日报记者 李庆玲 马振东 苏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10月25日,国内单体规模最大塔式光热项目——中国广核集团德令哈20万千瓦塔式光热项目吸热塔、主厂房顺利封顶,标志着该项目即将全面转入安装阶段。[详细]
根据自身优势定位产业优势,海西州成为我国光热发电的先行者。经过多年探索与积累,已建成3个光热项目16万千瓦,是全国光热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光热行业极具影响力。[详细]
近年来,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制定新能源产业布局,加速推进大型光伏、光热基地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进一步推动柴达木盆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