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 在线翻墙网站
来势汹汹的台风“烟花”在浙江刷新两个记录:两次登陆浙江,破单站实测雨量极值。在与“烟花”搏击的过程中,处处可见干部群众奋力抢险救援的身影。在他们背后,一支数字应急队伍也加入其中,三大数字利器各显神通。
在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一个聪明的“大脑”——浙江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调度着全省应急物资。台风影响之初,温州、台州等地的应急物资更为充分,但随着台风路线北移,浙江省防指紧急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大量应急物资前置到嘉兴、宁波。仅编织袋一项,25日一天全省就紧急给宁波增配1万多个,给嘉兴增配8万个。
浙江省应急管理数字与技术中心应用科科长张磊表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分析做出的调整,有效避免物资调拨中的不匹配现象。
除了物资调拨,浙江各地应急救援力量的分布等信息也一目了然。今年,浙江省防指为自然灾害救援专门开发了浙江安全码“码上通”功能,一旦出现险情,省防指可以立即通过平台将调令发到救援队伍负责人手机上,此时浙江安全码“通行码”由灰码变为绿码,救援队伍可在省域内高速上免费通行,同时也能更加方便地进入灾害管控区域。
“以往转移人员要靠口头统计、口头通知,不确定因素太多,可能会存在人员转移疏漏、去向不明等情况。”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方俊说,“浙江安全码”还广泛应用在基层群众转移工作中,可在后台查看人员转移情况,确保人员转移一个不落。
“幸好及时撤离了,一层的门窗外也做了加固措施,不然这么多碎石泥土砸进家里后果不堪设想啊!”在临时避灾安置点休息的舟山市普陀区六横镇浦滚龙岙村村民叶金亚,得知自家房屋后的山体受台风影响发生崩塌时感叹“躲过一劫”。
叶金亚回忆,7月23日晚村干部来做人员转移工作时,在手机上打开了一个软件,“让我看我家所在的位置有地质灾害红色预警,当时我还将信将疑”。令他没想到的是24日一早搬到安置点后,第二天6时20分屋后的山体就发生崩塌。
让叶金亚一家成功避险的是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上线的“地灾智防”App。这个“千里眼”的精准预测离不开地质专家的每一个脚印。“未发现明显形变,岩石没有大的裂痕”……早在台风登陆前一周,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城分局顾华斌就和同事在多处不稳定斜坡风险防范区进行观测。
“我们每巡查一处风险防范区,都会及时使用‘地灾智防’App上报情况。”顾华斌介绍,线上线下的防范要同步进行,在风险防范区附近会拉起蓝色隔离带,防止群众靠近,同时竖立告示牌,附上最近安置地点的撤离路线图。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肖常贵提到,台风“烟花”影响浙江期间,“地灾智防”App共发布地质灾害风险等级预报7次,对14000余处风险防范区实时动态发布预警结果,指挥调度近1000名驻县进乡地质队员指导基层防灾,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4起。
作为数字大省,浙江正加快推动从依靠经验防灾减灾向依靠数字化现代化手段、综合集成多种防控体系转变,提升全域精密智控能力。在抗击台风的基层一线,数字化改革在基层探索安装使用的一批智能“顺风耳”,“上天入地”深入城市乡村的每个毛细血管捕捉信息。
台风“烟花”带来14级沿海大风,舟山市东极岛上多根电杆出现杆体倾斜、线路接地等情况,东极镇在7月25日凌晨全镇停电。
风力稍减,供电公司迅速组织驻岛抢修小分队“直奔”故障点,“利用智能配网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监测终端配合,实时推送线路异常信息,精准定位故障位置,并短信告知抢修人员,极大缩短停电时间。”国家电网舟山供电公司运检部王震介绍。
在嘉兴桐乡的邮亭头圩区,原本运转整个圩区需要实行AB岗46个人才能完成,如今依靠22台堤防监控、4处天眼监控,以及帽式头盔、无人船等巡检、沉降观测设备的配备,圩区实现了“空、天、地,泵免费 在线翻墙网站、闸、堤”全天候、动态化监管。
“即使在台风天气,也只需要6个人就可以实现对圩堤的巡查,操作人员启闭设备时间也从原来的约5小时压缩到5分钟。”桐乡市水利局规划管理科科长闫宝迎说,有了这些密切协作的数字利器,为台风应急疏导提供信息支撑,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