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翻墙共享热点给手机
这是来自《秋月稷》中的诗词记忆。鸡黍宴、糍粑饭、送秋牛、祭灶神、锣鼓庆收……古人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分过后,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时,广袤的西安田野,大地流金、稻谷沉沉、瓜果飘香。与时间赛跑、与天气争粮,辛苦了一年的农人,忙罢过会,聚餐看戏走亲戚……
展示丰收成果、传承农耕文化。今年,在“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的主题下,西安以一系列节庆活动迎接丰收——优质农产品推介、影像作品大赛、农业品牌发布、助农直播……系列庆典活动持续到10月中旬。
山河入半秋,人间正丰收。瓜果飘香的田野,如画的乡村新景,收获的笑容……这是西安丰收的新景色。
长安区斗门街道中丰店村人薛拓,是一位已经和土地打交道40多年的“老农民”,他创新的土地托管模式更是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自打2016年获得“全国十佳农民”称号之后,老薛的种粮事业有了新的目标:“在关中道上,繁育出更加丰产、抗病性好的小麦种子。”
在育种这件事上,老薛每年投入高达80万元:买材料、人工、地租,甚至到海南去参观学习,在那里租下了5亩地,在南方的海岛上,悉心照料着来自关中道上的小麦品种,努力争取多一代际换来的多一种可能。
“育种投入大、周期长、难度高,普通农民育种还处于原始阶段,而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经采用分子编辑等先进技术,这育种体系,咱咋能比得上。”
他难掩兴奋地分享了自己育种的收获:“我们争取了市科技局玉米育种推广‘三位一体’项目资金支持,育种科研方面有西农专家加入、新品种推广有市农技中心助力、我们种粮大户有地和人工投入,三家三年共同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
一条路上,父子俩异曲同工,用两代人不同的方式追求同一个目标:培育新品种、提高土地亩产,充实咱的粮仓,捧牢咱的饭碗。
科技兴农是西安农业的显著标志。2023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1.03%,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17.29万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广袤田野,这里空间辽阔,“班味”清新。他们把办公桌搬到了绿水青山,用青春和活力,为西安的乡村振兴带来崭新能量。
“好咧!” 32岁的农家乐老板盛颖欣干脆利落地应道,转身钻进厨房,扎起围裙,一边麻利和面,一边叮嘱妈妈刘明侠,“这个客人看着饭量美,咱给多下点儿面。”
就在几个月前,盛颖欣还是城里的一位资深咖啡师。“辞掉工作回老家,在村里开面馆,这对我们一家人来说可是个大事儿。”
盛颖欣的老家是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开展试验艺术,利用关中平原的“忙罢会”发起了首届“关中忙罢艺术节”。
旷野做舞台、田埂立雕塑、白墙做画板……大学生和艺术家们创作的照片、墙绘、艺术品“长”在田间地头、村居民舍。各类音乐节、戏剧节的举办,也让爵士乐、交响乐、先锋话剧走进了村民生活。
“别看我妈60多了,在第四届、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田野手艺人大赛中,凭着做一碗忒色面的本事,获得一金一银两枚奖牌!”也正是这两块奖牌,让盛颖欣选择脱下咖啡师的咖啡色围裙,换上白色粗布围裙。
今年五一前夕,颇有艺术气息的“家里面”农家面馆正式开门迎客。“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有将近4000元,每个月差不多能有近3万元的收入。” 盛颖欣说。
栗峪口村打造“乡创客”文化产业集群、下庄村打造新民艺传承示范村、栗园坡村打造乡野农产文旅村……越来越多的关中乡村,正用好艺术这把“钥匙”,解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探索创新着“文旅+农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美丽村庄承载悠悠乡愁和崭新希望。2023年全市共建成美丽村庄738个,29个村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在环山路、白鹿原、石川河等重点区域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美丽村庄风景线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2717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达到19.60亿元。
此刻,丰收的定义早已跳出田间,在城市和乡村的互动间,在新老几代人的传承间,变得宽广厚重、生动鲜活。
近期,作为周一村猕猴桃合作社负责人之一,张亭每天盯着当天要发出的近1.5万个电商平台的订单……眼望着一辆辆大卡车满载出村,张亭劳累却兴奋。
他们敢于率先砍掉老树植新树,敢于迈出电商第一步,敢于统一整合群众闲置民房打造乡村民宿,敢于与京东“握手”打造数字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也敢于花费三年时间做猕猴桃有机认证……说起这十来年的变化,张亭认为,“自己跟着村子一起成长,现在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升级猕猴桃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如何提升城乡联动与融合发展机制,让城里人来周一村休闲旅游度假,提升在乡人、回乡人创业与就业的生存空间?如何让猕猴桃产品变商品,延长产业链,赋能高质量发展?
产业的蓬勃发展赋予了村民更多新的发展机遇,西安对各区县“精准画像”,“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已见端倪:2023年,周至县猕猴桃年产量53万吨,产值超60亿元;阎良区甜瓜产业基地年产量20万吨;鄠邑区建成年产量10万吨的葡萄生产基地……
新的选择带来新的“丰”景,这些故事是我们在西安田野上摘录的耕耘和收获、汗水和笑容、今天和明天。
近年来电脑翻墙共享热点给手机,西安市系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更高水平乡村全面振兴,“三农”工作亮点纷呈。
促进农业增效益。粮食生产“二十连丰”,“菜篮子”国考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蝉联三连优;西咸茯茶“走出国门”,“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落户周至……
实现农民增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7元,同比增长7%,收入绝对值全省第一,增速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
推动农村增活力。西安智慧农情监管平台“空天地”系统—航测遥感技术全链应用,临潼番茄智慧谷建成运营……
“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西安市将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高质量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补齐乡村产业短板弱项、延伸乡村产业链条,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丰收的故事还在继续,耕耘的步伐不会停歇。辛勤劳作的人们脚踏实地、种下希望。当第一缕秋风拂过田野,用汗水浇灌的沃土终会回报以热烈的丰盈。